【创青春】学生科创之路上的领航人——访飞行器创新实验室团队指导老师刘战合

发布时间:2018-10-1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刘战合,航空工程学院教师,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要研究方向飞行器隐身总体设计及隐身性能评估、先进飞机总体设计、飞行器气动特性评估。2017年9月,其所指导的“新型多功能水上无人机”项目夺取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三等奖。2018年8月,该项目获得了5万元省财政创业创新专项财政资助资金扶持。

提起刘战合,学生郭乐说:“在日常生活中,刘老师是一位待人亲和的人。在科研上,他的科研能力很强,对待科研的态度也非常认真。他是我学习的榜样。”这也是很多航空工程学院学生眼中的刘战合。

醉心科研,行走在科创之路上

2016年,出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科研的追求,刘战合来到了郑航开启了教师生涯。

刚入职郑航的刘战合,就兴致勃勃地组织起一批学生开始搞科研。当时正值雨季,中国多地发生洪涝,次生灾害损失严重。刘战合查询相关信息后了解到:洪灾地区灾害信息获取极为困难,给救灾抢险造成很大的不便,而由于水文信息监测成本偏高的问题,国内很多地区防洪防汛体制仍不健全,潜在洪涝隐患仍旧严重。从专业角度出发,刘战合立即都萌生了搞出一种可靠的“水上无人机”来支援南方地区救灾防灾的想法。

以这样的初衷为支点,刘战合及其科研试验团队开启了以“水上无人机”为核心的创新科研历程。

为了不影响学生日常学习并将科研效率最大化,刘战合当时高效地完成了项目价值和可行性的前期评估。在他的主持下,团队最初只用了两个小时便迅速而敲定了科研的技术课题,进入了水上无人机的设计和实验阶段。

进入起步阶段,可参考的资料不足给创新实验室团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水上无人机目前有的资料很少,很多方面都不得不从零开始摸索。出现新问题时,必须靠我们自己去解决。”但困境并没有扑灭团队的热情,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斗志,“我们期待将自己脑海里的创造性想法用一个作品表现出来。”

“想到了就要去做,不要想着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你要相信,世上没有白费的功夫。”凭借着这样的理念,刘战合和创新实验室的长期坚持在实验的一线,最终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总结出了可靠的技术应用方式,制造出了实验室第一代的水上无人机。

适时,恰得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赛在即。刘战合与创新实验室便将之视为团队科创成果的公开首秀而报名参赛。日程紧张,参赛的竞赛方案也只是简单处理后的改版科研方案。但让他们未曾料想到的是,凭借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极强的应用潜力,水上无人机项目不但在两大赛事的校、省两级中连战连捷,更是双双闯进了国赛圈,最终在决赛平台上取得了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和2017年挑战杯三等奖的好成绩。

刘战合带领的创新实验室团队及其“新型多功能水上无人机”项目在外闯过了风浪,各式各样的荣誉接踵而至,在全校范围内也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能得到认可固然值得喜悦,但刘战合并未止步于此,他又萌生了新的想法:“水上无人机的潜在应用价值巨大,远不能等到灾难发生才能去发挥它的实用价值。”不甘将项目实用功能的研发局限于短期的防灾救灾,刘战合开始致力于更多类型的水上无人机的实用技术开发,力图让水上无人机进入到日常生活的长期应用当中。

借鉴了原先透过实验获得的大量经验和资料数据,新一代的水上无人机选定了新的项目发展方向——物流运输,刘战合带领团队开辟了“新型多功能水陆两用翼式物流运输无人机”的水上物流项目。8月份率领创新实验室团队凭借该项目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再创佳绩,夺取省特等奖。

科创之路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刘战合饱含热情地行在科研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着他自己的科创师者人生,不断感染着周围人走上科创之路。

保持耐心,爱护创新想法

在教师的岗位上,刘战合始终尊并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他经常说:“保持耐心与责任心,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成长才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

“刘老师非常期望我们可以更加独立地完成一些事情,所以既注重提升我们基础能力,又总能指出我们的不足。创新实验室上下都在努力扎实基本功的同时,掌握更多知识技能。”提起在创新实验室的成长,学生张淦感触很多,“在实验室的两年里,我学会了埋头潜心于科研,也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一些比赛,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维。”

在创新实验室,最经常接触刘战合是学生张曼,在她眼里在,刘战合总是成员萌生新想法时最热情的支持者和最冷静的审视者。“掌握了基本的技术方法,我们总会去想要做一架特别的新飞机,去把它设计、分析、具象成型。而这时刘老师总会在支持我们的同时,反复提醒我们找到适当的应用场景,要不然项目很容易中途下马。”

为了保护创新实验室的每一个新想法,刘战合也付出了极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些小的技术细节问题而不考虑时间就给刘老师打电话。一通电话有时候要一两个小时,有时候会通话到凌晨,但他一定会及时接听并给予我们合适的建议或补充提醒。而且这种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事,大家都遇到过这样的‘待遇’。”刘战合对学生的耐心指导给刘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已经毕业一年的任浩然现在还和刘战合老师保持着联系,时常回忆起大学生活的点滴,“在刘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从老师身上学到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专业的科研方法,也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现在即使离开了大学校园,我仍旧经常和老师打一两个小时的电话,老师非常关心我们情况。”刘战合就是这样一位可以凭借真挚的关切,与受他指导的每一届学生都结下了深厚师生情谊的教师。

“刘老师总是能保持一颗待人和善的心。在日常的相处过程中,他总能给予不同学生最合适的关心和引导。”同为创新实验室的指导教师的代君说。

看着实验室团队一天天壮大,愈发成长为刘战合理想中的样子,刘战合骄傲地说:“如今在我的团队中,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写出一篇关于我们研究方向上的深度论文出来。”创新实验室成为了学术和科创共同的沃土。

刘战合说希望有更多学院的学生能够加入到实验团队中来。“在将来实验团队会招揽到各种各样的人才,不断吸收和注入新的血液,让更多对飞行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展示自己。”

“下一阶段实验室将会强化设计思路,为更纯粹的学术设计提供空间。创新实验室以后的科研项目将从应用角度和设计思路双轨出发,更好适应实用和学术中的新情况,为团队创新思想萌发和作品方案创设、更新提供更好的条件。”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刘战合仍在尽力为创新实验室勾勒一个更具生命力的前景。

“幽香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创新不是无根木,只有得到土壤才能发芽开花、壮硕成才。刘战合正是这样一名指导老师,在有限的言语间,培育这无限的创新思维,立足创新实验室,启迪学生成为新时代的科创者。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杨文涛